宋牧师答疑解惑——《创世纪》12-20章

“bible study Q&A”的图片搜索结果

宋燕红 牧师

目录

《创世纪》12-13章

Q1:1.亚伯兰出哈兰的时候,年七十五岁,撒莱年纪应该也比较大,圣经里描述撒莱是法老都为之倾倒的容貌俊美的妇人, 是不是在那时候,人类寿命比较长,七八十岁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多岁?2罗得选择住在平原,渐渐挪移到索多玛,亚伯兰住在迦南地,他们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呢?3.索多玛人是罗得的后裔吗?为什么说他们罪大恶极?

回答如下:
1. 亚伯拉罕死时175岁,撒拉死时127岁,寿命是比我们长,但撒莱当时的年龄相当于今天的40-50岁。

2. 罗得的选择意味着他轻看神藉着亚伯拉罕所赐给他的属灵保护和恩典,被世界的富饶财富吸引,渐渐挪移帐篷进入被神咒诅的罪恶之城所多玛。

3. 所多玛人不是罗得的后裔,他们淫乱暴力无恶不做,在18-19章你就会看到他们恶在哪里和神为什么要毁灭这城了。

Q2:12:11  將近埃及就對他妻子撒萊說:我知道你是容貌俊美的婦人。12:12  埃及人看見你必說:這是他的妻子,他們就要殺我,卻叫你存活。12:13  求你說:你是我的妹子,使我因你得平安,我的命也因你存活。问题1、亚伯兰当时应该是否预测到妻子会被献给法老?问题2、亚伯兰有没有责任保护妻子的清白?问题3、亚伯兰有没有尽到对妻子的责任?问题4、从法老的反应来看,他是不知情的情况下占有了撒拉,既然如此,为何要降灾于法老和他全家?问题5、亚伯兰对法老家的遭遇有没有责任?问题6、法老全家因亚伯兰的谎言受大灾难,法老质疑亚伯兰后仍放他们走了,“并他所有的”都送走了,让人感觉法老在这事的处理上似乎很“仁慈”,如何理解?

答:解读这个故事一定要放在创世记的大图画中才能不迷失重点。神不放弃罪恶的世人而远在伊甸园中对蛇的审判中就预言了耶稣基督的救赎。如果神不是掌管天地万物的全能者,怎能保证这个计划的实现?不要说在亚伯拉罕之后2000年耶稣降生,就是神所应许给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都不可能降生。如果不是神的计划神的掌管,迦南地的饥荒、亚伯拉罕的软弱和法老的权势都可以轻易地使亚伯拉罕无法从撒拉生出儿子以撒。神不仅主动施恩预定救赎的计划他也用全能保守这个计划按部就班实现,这就是这段故事被记录在此处的原因。

问题1:圣经没有告诉我们亚伯拉罕是否预测到妻子会被献给法老,应该没有预测到。

问题2:亚伯拉罕当然有责任保护妻子清白,但如果没有神超然的介入,他想保护也无法与大权在握的埃及法老抗争。

问题3:亚伯拉罕很显然没有尽到保护妻子的责任。

问题4:法老虽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试图占有撒拉,但不知情也需要被神立刻制止这个占有的行动,否则就不会有以撒的出生。对于抵挡神不敬畏神的埃及法老,只有降灾才会让他醒悟归还撒拉不伤害亚伯拉罕。神也有可能在降灾使法老归还撒拉之后挪去灾难,像他在20章对亚比米勒所做的。

问题5:法老的遭遇当然是被亚伯拉罕引发的,但神也藉着这个过程超越了亚伯拉罕的罪性既保守了救赎计划也使用法老在饥荒中供应了亚伯拉罕的需要。

问题6:法老的表现不是仁慈或敬畏神,是因为遭了灾而明白了亚伯拉罕是神的先知撒拉是亚伯拉罕的妻子,他是担心再遭灾而不敢得罪亚伯拉罕。

神可以超越亚伯拉罕的有限和法老的强权去完成他预定的救赎计划,这是这个故事要表达的重点,但我们从亚伯拉罕身上仍然可以学到不少功课。

1. “2 倘若亚伯拉罕是因行为称义,就有可夸的;只是在神面前并无可夸。”保罗在罗马书4:2阐述因信称义的观点时就是引用亚伯拉罕为例证,我想保罗心目中一定想到了此处亚伯拉罕出于恐惧而使撒拉陷入险境的故事。即便是我们的信心始祖亚伯拉罕在压力下也会活出老我的模式,可见没有任何人可以凭借自己完全的义行被神接纳。

2. 这一方面让我们任何人没有在神面前自夸的资本而感恩神的拯救,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越发认识到随时祷告倚靠神的恩典胜过老我罪性的重要性。

3. 任何罪都有破坏性的后果,亚伯拉罕作为神的先知被埃及法老责备而蒙羞就是这后果中的一个。

4. 一定不要出于恐惧而做任何决定,因为担心某些不好的事会发生而采取的行动都不会是被神引领的行动。

《创世纪》14-15章

Q1:「创15:10」 亚伯兰就取了这些来,每样劈开分成两半,一半对着一半地摆列,只有鸟没有劈开。为什么鸟没劈开?

答:这是当时普遍立约的方式,鸟为什么不劈开我们也不能确实知道,可能因为鸟个头小?总之,圣经中后来献祭的条例规定如果献鸟将鸟头揪下来,也不是劈开。“祭司要把鸟拿到坛前,揪下头来,把鸟烧在坛上;鸟的血要流在坛的旁边;”(利1:15)

立约双方走过劈开的牲畜,这个立约仪式的含义是谁违约谁死。但神在这立约仪式中让亚伯拉罕沉睡,神以“冒烟的炉并烧着的火把从那些肉块中经过”,表明神自己单方面对亚伯拉罕之约负责,无论人这方面如何,亚伯拉罕之约必要实现。

Q2:亚伯兰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来,给麦基洗德。
(创世记 14:20 和合本)
凡是你的东西,就是一根线、一根鞋带,我都不拿,免得你说:「我使亚伯兰富足!」只有仆人所吃的,并与我同行的亚乃、以实各、幔利所应得的分,可以任凭他们拿去。
(创世记 14:22-24 和合本)
亚伯兰拿出所得1/10给麦基洗德,跟“一根线、一根鞋带我都不拿”矛盾吗?他分配(或参与分配)所得之物的原则、思维逻辑是什么?

答:亚伯拉罕是靠着神的能力和同在,才打败约旦河东的四王联合部队将被掳掠的财物夺回的。当他带着掳物归来的时候,有两个王来迎接他,一个是所多玛王、一个是撒冷王麦基洗德。一个是很快就要被神审判的罪恶之城的所多玛王,一个是作为耶稣基督预表的公义王平安王(撒冷意思是平安,麦基洗德意思是公义王),这位撒冷王麦基洗德(平安王公义王)不仅是王还是至高神的祭司。(教会在希伯来书讲道中非常详细讲过为什么麦基洗德预表耶稣基督。)14:17-24这段经文真实记录了亚伯拉罕如何回应这两个王,对这位预表耶稣基督的麦基洗德,亚伯拉罕以献上1/10表达对神的奉献并以接受神透过麦基洗德给自己的祝福来表达自己渴望神的祝福。正如麦基洗德祝福亚伯拉罕时所说的:“愿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赐福与亚伯兰!至高的神把敌人交在你手里,是应当称颂的!”战争的胜利完全是神的恩典,所以一切掳物都是神交在亚伯拉罕手中的,是属于神的,奉献1/10表达的并不是1/10属于神而是全部掳物都属于神,打败敌人的荣耀完全归于神。亚伯拉罕接下来当然也是按神的心意去分配这些掳物,将剩下的9/10物归原主。亚伯拉罕拒绝所多玛王给自己的感谢,因为他单单仰望神的祝福、神的供应,拒绝与这位所多玛王有任何的瓜葛,以免所多玛王说是他使亚伯拉罕富足。

Q3:为什么创世纪6:3中的120年不是指人类在大洪水之后的寿命?

答:针对此处的120年确实有两种解释,也确实有不少释经书将120年解释为人的寿命被减少到120年,但我没有采纳这种观点,而认为应该将120年理解为神在决定审判时仍然给当时的世人120年存活的时间。我的观点基于如下4方面原因:

1. 将120年解释为人类的寿命与洪水之后人类实际的寿命不符。

如果说这120年是指洪水之后人类的寿命说不通,因为明显洪水之后人的寿命仍然比120岁长很多。挪亚活了950岁,创世记11章中记录的闪的后裔寿命从600多岁不断减少到400多岁,到希伯时仍然是400多岁,到亚伯拉罕的父亲他拉时减少到205岁,亚伯拉罕活到195岁。有人引用摩西在诗篇90篇中对人生短暂的叹息,但摩西也没有说人的寿命是120岁,而是说:“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诗篇90:10)如果说神在创世记6:3是预言人的寿命会减少到120岁,那这人类是指什么年代的人类?我们在圣经的历史和现今的时代都找不到依据。

2. 将120年解释为人类寿命与创世纪6:3神所表达的心意不符。

“耶和华说:「人既属乎血气,我的灵就不永远住在他里面;然而他的日子还可到一百二十年。」”(6:3)

咱们中文和合本翻译的“我的灵就不永远住在他里面”翻译为“我的灵就不再永远与他们相争了”更准确 (“My Spirit shall not strive with man forever”——NASB)。当神的灵不再责备人、提醒人、催逼人悔改时那就是最终审判降临的时刻。神已决定降大洪水审判,但人还可以活120年。

3. 将120年解释为挪亚建方舟的时间同时也是神忍耐宽容盼望人悔改的时间符合新约的解释。

彼得前书3:20明确将挪亚建方舟和挪亚传道和神的忍耐等同,即挪亚建方舟的时间就是他传道的时间、就是神忍耐宽容罪人盼望罪人悔改的时间。

就是那从前在挪亚预备方舟、 神容忍等待的时候,不信从的人。当时进入方舟,借着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个人。(彼得前书 3:20 和合本)

4. 将120年解释为神在审判前给罪人最后悔改的时间符合神的属性。

从旧约到新约神不断向我们显明他总是在不得不审判时才降下审判,而在审判前总是给人充分的时间悔改,而当人悔改时神总是迫不及待地立即赐下恩典。不仅我们在大洪水的审判中可以看到神的这个属性,在以色列被掳和回归,神的荣耀离开耶路撒冷和重返耶路撒冷的预言中、在末日七年大灾难时神仍然给人悔改的机会中,我们都能看到神的忍耐与怜悯。把120年解释为神预言人在洪水中的寿数就错失了认识神的恩典和怜悯这宝贵的重点。

《创世纪》16-17章

Q1:【创16:13】夏甲就称那对她说话的耶和华为“看顾人的 神”。因而说:“在这里我也看见那看顾我的吗?”【创16:14】所以这井名叫庇耳拉海莱。这井正在加低斯和巴列中间。

庇耳拉海莱是地名吗?

答:庇耳拉海莱是井(水泉)的名字,意思是“well of the living One who sees me”(Ross,A. P)(眷顾我的活【神】之井),这个井的名字是纪念神在此处眷顾卑微的夏甲。

Q2:【创17:1】亚伯兰年九十九岁的时候,耶和华向他显现,对他说:“我是全能的 神,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如何理解“完全人”?

答:“完全人”就是完全相信神、顺服神的人,在面临最重大利害得失选择时仍然选择顺服神的人。亚伯拉罕在创世纪22章献以撒时就显明了他是在最严酷的考验中仍然顺服神的完全人。因为亚伯拉罕是完全人,圣经中记录了他一生跟随神的故事,所以他的故事就是对完全人的生动诠释,也为我们澄清对完全人的各种误解。比如亚伯拉罕的故事告诉我们完全人不是不会犯错的人,完全人不是不会对神的话产生误解的人,完全人是当自己清楚知道神的心意时会不打折扣去遵行的人。

Q3:17:17  亞伯拉罕就俯伏在地喜笑,心裡說:一百歲的人,還能得孩子嗎?撒拉已經九十歲了,還能生養嗎?之前说“15:6  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也就是说,因信称义,那么,在这里,亚伯拉罕是明显怀疑了(至少不是那么相信)耶和华,而耶和华依然成全了他,这段想说明什么? 

答:从亚伯拉罕与神的互动中我学到过两个最宝贵功课:第一就是每当亚伯拉罕清楚明白地知道了神的心意之时他就立即不打折扣地按照神的心意去行;第二就是他在不理解、不明白神的心意时在神面前从不装假,从不不懂装懂,而是真诚敞开地将自己对神心意的理解(误解)呈现在神的面前,向神的归正柔软敞开。

17:17就是亚伯拉罕在神面前不装假而真诚敞开的一个例子。当他听到神要使他从撒拉得一个儿子的时候,因为当时他自己和撒拉都丧失了生育能力,所以亚伯拉罕不能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他就将自己对神话语的理解呈现在神面前,他以为这个儿子就是撒拉的使女夏甲所生的以实玛利。

在15:2-3亚伯拉罕也误解过生在他家中的仆人以利以谢就是将来继承他家业的后嗣。“1 这事以后,耶和华在异象中有话对亚伯兰说:「亚伯兰,你不要惧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赏赐你。」2 亚伯兰说:「主耶和华啊,我既无子,你还赐我什么呢?并且要承受我家业的是大马士革人以利以谢。」3 亚伯兰又说:「你没有给我儿子;那生在我家中的人就是我的后嗣。」4 耶和华又有话对他说:「这人必不成为你的后嗣;你本身所生的才成为你的后嗣。」5 于是领他走到外边,说:「你向天观看,数算众星,能数得过来吗?」又对他说:「你的后裔将要如此。」6 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经过神的解释之后亚伯拉罕信神,神就以此为他的义。

17章与15章一样,当神向亚伯拉罕解释那应许的儿子不是以实玛利而是从撒拉而生的儿子以撒的时候,亚伯拉罕仍然相信神,并一如既往地按照神的吩咐行,去给自己全家的男丁行割礼。

所以,在清楚明白知道神心意时不打折扣地照神心意而行,以及在不清楚神心意时认真思考、求问、敞开提出自己的疑惑、澄清误解都是活泼信心的表现。

Q4.神与亚伯拉罕立约,又拣选以撒坚定祂的约,那么,以实玛利与神的约如何?因为以前听到过有基督徒说现在的伊斯兰教是以实玛利这一支派。

答: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与神给以实玛利的应许不是一个层面,亚伯拉罕之约是关乎神拣选的特殊恩典:神国度的子民、神国度子民的福气、神国度的土地。

神给以实玛利的应许是普世恩典层面的保守供应。神给以实玛利的应许记在创世纪17:20:  “20至于以实玛利,我也应允你:我必赐福给他,使他昌盛,极其繁多。他必生十二个族长;我也要使他成为大国。”(17:20)对以实玛利的应许在历史中也实现了,在创世记25:13–15就记录了神给以实玛利的应许得以实现。阿拉伯人是以实玛利和以扫的后代。

《创世纪》18-20章

Q1:19章里关于摩押人和亚扪人的起源。我有点儿不明白罗得的女儿们为什么要跟自己的父亲怀孕留下后裔?罗得的后裔对后来的犹太人有很大的影响吗?旧约圣经路得记有记录。以色列著名的君主大卫王的血脉,亦可以上溯至这一位摩押族女子路得。路得记中,波阿斯娶摩押女子路得,生俄备得,俄备得生耶西,耶西生大卫,大卫即大卫王。

答:罗得轻看神藉亚伯拉罕赐给他的祝福,被所多玛吸引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追求在罪恶之城所多玛中的成功,自然将自己的孩子们也带进了所多玛文化,使他们无份于神赐给亚伯拉罕的属灵祝福,完全被邪恶的所多玛文化所同化。各种性淫乱在所多玛司空见惯,从创世记19:1-11记录的所多玛人竟然要用暴力试图强行与以肉身显现的两位天使行淫便可见一斑。虽然罗得在所多玛中追求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财富成功,但当神的审判临到所多玛之时,罗得在所多玛所积蓄的一切便与罪恶之城一同化为灰烬,只留下两个血管中流淌着所多玛放荡淫乱血液的女儿,把自己的父亲罗得强奸,分别生下了两个与神为仇之民族摩押和亚扪的祖先。罗得的一生实在是我们今日信徒的警戒,如果我们不竭力追求分别为圣的生活而与世界认同,按世界的价值观而行,追求世人眼中的成功,就一定会祸及自己殃及子孙。

进入民数记,我们便会开始读到摩押人是如何与以色列民为仇的故事,从士师记开始我们便会读到亚扪人与以色列民为仇的故事。这是两个邪恶淫乱的民族,所以神在西奈山所颁布的摩西律法中明确规定亚扪人和摩押人永远不能进入以色列百姓敬拜神的聚会地点(“十代”所指代的就是永远)。“亚扪人或是摩押人不可入耶和华的会;他们的子孙,虽过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华的会。”(申23:3)

但是,即便是出身于这样一个邪恶民族的路得,却因为真心悔改归信真神耶和华而不仅得蒙神的赦免接纳,还成为了耶稣基督肉身的祖先——大卫王的曾祖母,进入了耶稣基督的家谱(这个故事到路得记我们再讲)。可见神是何等有怜悯有恩典,无论一个人的出身是何等贫寒,地位是何等卑贱,身世是何等不堪,只要真心悔改归信神,神就必怜悯施恩赦免拯救,因为我们的神是那位定义要把我们从灰尘里抬举起来,将我们从粪堆中提拔出来,使我们作他这位万王之王之儿女的神。(诗113:7)

Q2:就对亚伯拉罕说:“你把这使女和她儿子赶出去!因为这使女的儿子不可与我的儿子以撒一同承受产业。”  (创世记 21:10 和合本)同是亚伯拉罕的儿子,母亲的身份是使女,孩子为什么不能承受产业呢?

答:“也不因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就都作他的儿女;惟独“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这就是说,肉身所生的儿女不是 神的儿女,惟独那应许的儿女才算是后裔。因为所应许的话是这样说:“到明年这时候我要来,撒拉必生一个儿子。”(罗马书 9:7-9 和合本)

耶稣基督是以撒的后代,神应许的亚伯拉罕的儿子是以撒,不是以实玛利,所以以实玛利不能承受神的应许。

Q3:亚伯拉罕怎么又说谎了?

20:9  亞比米勒召了亞伯拉罕來,對他說:你怎麼向我這樣行呢?我在甚麼事上得罪了你,你竟使我和我國裡的人陷在大罪裡,你向我行不當行的事了。

创世纪

问题:

从前后文来看,与亚伯拉罕一同出走的,除了撒拉还有夏甲,夏甲的年龄应该比撒拉还轻。1、为什么亚伯拉罕每每到陌生之地就称呼撒拉为妹妹,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如此行,结果是害人害己,却不吸取教训?

2、亚比米勒带着撒拉的时候,撒拉应该已经老迈,接近90岁,且失去生育能力,亚比米勒为什么还要带走撒拉?

3、带走撒拉的时候,夏甲呢?

回答如下:

1. 我们默想一下自己生命中最软弱之处,比如想得人称赞、骄傲、自以为是、行事冲动、讨好人、贪财、被担心或惧怕驱动而行动,嫉妒人,口出污言秽语……,默想一下自己能很好帮助我们理解亚伯拉罕两次在没有神明确的命令规劝或带领下,因为惧怕而称自己的妻子撒拉是自己的妹妹(她确实也是亚伯拉罕同父异母的妹妹),将自己的妻子撒拉和神的救赎计划置于险境的合理性。如果我们一生中在任何最严酷的考验中除了两次失败,其他任何时候都倚靠主的恩典胜过了这生命中最软弱之处,我们是否感到自己活出了不可思议的信心人生?圣经真实记录下每一位属灵伟人失败的例子,但只要我们把他们跟自己对比一下就立即能明白他们生命中的这些瑕疵是完全无碍于我们遵行神要我们效法他们信心的榜样的命令的。所以当我们读亚伯拉罕的故事的时候一定以神称他为我们的信心之父这个角度去理解,不能把我们的信心之父当成反面教材。所以让我们效法亚伯拉罕,在我们最惯性的罪的模式中先不要说一生只犯两次这罪,我们先立定一个今年不能犯这罪两次的目标,靠着主的恩典我们一定能做到,但当我们真正这样认真毫不妥协地去按照神的要求做的时候,我们就要对亚伯拉罕佩服得五体投地了。我们一定不会愤慨地说:“他怎么能一生犯同样的错误两次害人害己?”而会佩服地说:“这是什么人?怎么能在自己的软肋上一生只犯错两次?”这就是我们诠释圣经人物一定要以神的眼光来诠释的重要性。

2. 这只能解释为撒拉确实是绝色天香,即便到了60多岁(相当于今天的年龄)仍然充满吸引男人的魅力。正因为她是这么充满魅力,所以亚伯拉罕才会担心自己会因为被其他男人嫉妒而丧命。夏甲虽然比撒拉年轻,但年轻却没有魅力。

3. 圣经不是详细记录所有发生在亚伯拉罕家族中的所有故事,记录什么不记录什么都是服务于神默示这部分经文要达到的目的,夏甲与这目的不相关,所以故事中没有提及她。

解读这个故事一定要放在创世记的大图画中才能不迷失重点。神不放弃罪恶的世人而远在伊甸园中对蛇的审判中就预言了耶稣基督的救赎。如果神不是掌管天地万物的全能者,怎能保证这个计划的实现?不要说在亚伯拉罕之后2000年耶稣降生,就是神所应许给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都不可能降生。如果不是神的计划神的掌管,迦南地的饥荒、亚伯拉罕的软弱、法老的权势、亚比米勒的权势都可以轻易地使亚伯拉罕无法从撒拉生出儿子以撒。亚伯拉罕两次因为惧怕而将撒拉置于被大权在握的法老和亚比米勒王据为己有的险境,这失败后来在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生命中再重演一次(26章),三次记录同样的失败,就是加强和强调神要表达的主旨:神不仅主动施恩预定救赎的计划他也用全能保守这个计划按部就班实现,无论面临何种险境。这就是这段故事被记录三次的原因。